提醒您:檢測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覽器或360兼容模式訪問,為幫助您獲得更好的體驗,推薦使用chrome,搜狗,IE11等浏覽器或更換至360極速模式
科研教研
劉靈在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發表理論文章
作者:李葉妮        發布時間:2024年07月13日 16:56        

近日,副院長劉靈在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欄(2024年7月11日)發表文章《〈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〉中的“需要”》。

文章指出,晚年馬克思在《哥達綱領批判》中,對未來共産主義社會作出論述:“在随着個人的全面發展,他們的生産力也增長起來,而集體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,——隻有在那個時候,才能完全超出資産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,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:各盡所能,按需分配!”據此,“按需分配”成為我們把握共産主義社會的一項根本性特征與标志性原則。但從字面上來說,“按需分配”往往容易被機械化或物化地理解,即這裡的“需要”僅僅被視為人的自然需要(或動物性需要),隻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。似乎在這種社會形态中,人隻需要單向度地獲取殷實的物質财富,就可以随心所“欲”,徹底實現自由。顯然,這一維度的理解,隻訴求于經驗直觀與形式理解,無法把握馬克思“需要”叙事的本質内涵,進而對共産主義社會産生片面的理解。對于何為“人的需要”,我們有必要回到馬克思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》這一經典文獻中,勘察馬克思對“需要”的主體性論述,全面把握馬克思對需要概念的叙事邏輯,複現馬克思“需要”概念的社會關系維度或“人性”維度,以期科學地把握馬克思的共産主義理論,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方法論指導。

(審核:鄧學源 劉靈 趙紅)


歡迎關注
新時代思想下基層
微信公衆号
版權所有: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(股份)有限公司-Official website 
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福星東路88号   郵編:411104